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德不能匡运周遍,则美不能黄。在这最后的一步(亦即各个国家的联合体)出现以前,也就是尚在其形成过程的半途之中,人性就得在表面幸福的欺骗假象之下忍受着种种最无情的灾难。
[52] 班固:《汉书·匈奴传》,第3834页。董仲舒曾说天无所言,而意以物。(《孟子·尽心上》)仁爱为人提供了一个超出家庭进行交往的基础。故与之厚利以没其意,与盟于天以坚其约,质其爱子以累其心,匈奴虽欲展转,奈失重利何,奈欺上天何,奈杀爱子何。虽然董仲舒意识到王者不能对夷狄纯以中国礼责之[45],承认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但仍幻想与匈奴结之于天[46],尽可能保留天下的神圣性。
威德在表面上是一个美化战争的说法,背后却是对战争的反对。[26] 阮元校刻,何休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202页中栏。但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文质论在后来却演变为评判历史的历史阶段论,成为儒学尤其是公羊学历史哲学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分。
后来的文质循环论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加完善的历史理论。三、文质论的历史意义 以二为循环的文质论(包括三统论和四法论)和以五为循环的五德终始说,虽然其循环基数不同,属于两个系列,但其思维模式其实是一致的。邹衍的五德终始论,是以五行相胜的原则循环,即前一代之德已衰,后起的一代以另一德胜之。2 张岱年:《王船山的理势论》,《张岱年全集》第5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55页。
因此,文质论本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属于儒家仁人君子道德修养的一部分。(《论语·雍也》)皇侃《义疏》:质,实也。
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11 这里的关键是文质再而复,即文质的循环反复,这是《表记》中没有的思想。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经过了近二十多年的深刻反思与深入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不必简单地回答中国有或没有哲学,而是应该通过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不但解释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5,而且要更加明确地说明这个固有之学的特色,与中国传统经史之学的关系。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在思想上是一致的。‘通古今之变即是历史观的内容。比如《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质家右宗庙,上亲亲。
4这些观点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术背景之下,把这些看法放在一起来看,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出近百年来学界对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和历史哲学看法的变化。四、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的思想是在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反思中形成的。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孔疏对此作了更加详细的解释: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者,言虞夏之时,虽有其文,但文少而质多,故文不胜于质。
例如儒家学者对于《春秋》的解释,对于三代的认识,对于《礼运》的看法,都反映了儒家独具特色的历史哲学。这个思想与三统三正一样,是典型的汉代的思想。君子者,所以用中而达之天下也者。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只要人们把握住了这些神秘的历史常数,其实也就把握住了历史。事莫不先有质性,后乃有文章也
因为《吕氏春秋·应同》篇就将上古以来的历史阶段和五德的转移相对应起来:黄帝为土德,禹为木德,汤为金德,周文王为火德,继周而起、代火者将为水德。(《论语·雍也》)皇侃《义疏》:质,实也。
据孔疏:骆,白黑相间也。而三统说和商夏质文四法论其实也是一致的。
16简单地说邹衍是儒家,会抹杀诸子思想之间的差异,但是,邹衍有儒学的背景,则也应当属实,如《盐铁论·论儒》就说:邹子以儒术干世,不用,即以变化终始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其实,孟子对过往历史提出的真正具有循环意义的解释模式是一治一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但是,以二为循环、以三为循环、以四为循环以及以五为循环、甚至以十二为循环,虽然这些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毕竟形式有差异。‘通古今之变即是历史观的内容。按照他的解释,三正是天道的体现,而且与三统也是相配的,即建子——赤,建丑——白,建寅——黑,其色正是万物生长的三个阶段:始动—始芽—萌达。(《论语·颜渊》) 邢昺《注疏》对子贡之言的解释是:此子贡举喻,言文章不可去也。
这一意义上的文质论是以两种不同的模式交替来解释历史,在本质上属于循环论。比如《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质家右宗庙,上亲亲。
另外,何休注《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也说:王者起,所以必改质文者,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只要人们把握住了这些神秘的历史常数,其实也就把握住了历史。
如《白虎通·三正》篇说: 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另有学者认为我们的史学尽管发达,而历史哲学的园地却十分荒芜,并指出清代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历史哲学家,《文史通义》一书也是唯一的历史哲学专著。
因此,正如用阴阳来解释、划分复杂纷纭的世界万物一样,用文质论来解释历史还是显得比较粗糙,理论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细化的模式,以便更好地解释丰富复杂的历史。殷家虽质,比夏家之质,犹文于夏。董仲舒的《三代改制质文》篇,《玉海》引作《三代改制》。(《孟子·滕文公下》)这是用治乱两种交替的模式来解释历史。
孔子具有极强的历史感,自称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孟子则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儒家的总体特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儒家的六经都是先王之政典(《文史通义·易教上》),儒家经典中有大量有关历史的讨论和记述,早期儒家的孔孟荀都是在对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讨论中阐发了各自的思想,儒学总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阳之道极,则阴道受,阴之道极,则阳道受,明二阴二阳不能相继也。
当然,与邹衍一样,董仲舒对历史的解释也是以现实的政治为最终的归宿,尤其是为了阐明公羊学的以《春秋》作新王的理论,但是在他的理论中也明确地说明,历史的发展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而循环的。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三统三正相关的是董仲舒提出的通三统。
每个新王朝改制的依据就是其得之于天命的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
顶: 34992踩: 678
评论专区